臺灣土雞論壇DM

[台灣土雞論壇-城鄉共好發動雞交流會]~串連學術研究、部落飼養,與你我餐桌,一起參與台灣土雞保種行動~
?雞刻報名:https://goo.gl/ZZkEAN

時間:108年1月20日(日)9:00-17:00
對象:關心及投入土雞產業的各界及消費者
名額:80人(因場地限制,報名從速)
[12/30 已經52人報名了]
地點: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論壇精彩內容:
?【專題演講】台灣土雞保種復興之路
李淵百(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創立土雞種源保種中心)

?【Session1】土雞產業新取向
✔土雞保種最前線,從學術保種到民間飼養 │陳志峰(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系主任)
✔林下循環經濟,農畜並行的契機│陳美惠(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

?【Session2】土雞案例分享
✔大武森雞轉動生機│彭玉花(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
✔奧萬大原鄉土雞計畫│林國彰(南投林區管理處技正)
✔谷關里山的雞│謝伯娟(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秘書長)、│詹東運 (谷關里山雞班長)
✔與談回應│李宜謙(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

?【Session3】產銷接軌
✔最後一哩路,土雞屠宰知多少│陳洵一(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兼畜產試驗場場長)
✔土雞小農自產自銷,自然農法「有雞吃蟲」案例分享│廖健棠(有雞吃蟲負責人)
✔土雞CSA的可能,當共購社群遇見部落土雞│張雅雲(食雞大好-中央禽報局小編)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中央畜產會
合辦單位:彎腰農夫市集、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中心、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萬豐村曲冰市集、中華自然資源保育協會、谷關里山
協辦單位: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大彩蛋,當天備有「部落土雞+友善食材」的特製午餐,讓關心台灣土雞城鄉共好行動的您,也能吃到特色土雞及部落友善飼養的滋味。

返鄉/移居-農村創生經驗研究

【返鄉/移居-農村創生】

探索農村的可能性、思考農村的未來性

源起

「地方創生」的政策浪潮,成為社區營造之後,新一波鼓動地方開展在地行動的關鍵概念。不同於社區營造所強調的「以社區集體行動營造在地生活品質和社群認同」,地方創生著重於創造地方生計機會,進而以此解決地方生活條件不足和城鄉不均發展問題。長期則是以解決國家人口結構失衡和規劃經濟永續成長動能為目標。

然而,既有的政策架構,一方面偏重以日本經驗作為策略參照對象,忽略對臺灣「城鄉不均、偏鄉失落、社會極化」等問題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承襲過去政策資源導向的指導原則和條塊式計畫,缺乏從創生行動經驗規劃政策資源的整合機制。因此,如何從地方的遷居創生經驗、民間的期待願景和動能,反饋於政策推動的修正和調整,讓政策資源與地方行動需求接合,將是後續值得努力的工作。

我們認為,「發展」應該是共生互惠關係的累積。地方發展,必須立基於創造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資源的再一次掠奪式挪用。遷居地方生活,關係著如何探索在地的養份、開展新的共生模式,從中實踐生活的理念進而建立自我認同的生命意義。

基於前述的認知,「農村發展基金會」於2018年著手進行「農村創生經驗研究計畫」,希望透過政策案例研究與地方經驗交流分享會的方式,蒐集與分析政策推動的樣貌、遷居地方進行創生工作者的在地經驗,以及地方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合作與支持體系圖像,找出政策與現實需求之間的斷裂與落差,進而提出政策調整建議。

2018「農村創生經驗研究」成果簡報

2018年10月28日  宜蘭場:前瞻農村的未來 (會議記錄)

  • 返鄉是起心動念的旅程,從「半農半X過生活」到「創造百業齊放百工共生的農村」
  • 以「開放式創新」的心態營運接納體系,擴展農村發展的理解和行動力。
  • 解放對「家庭式農場」的想像,增加接納系統的功能,提供更好的移居者進場機會。
  • 新世代移居者必須花費更多心力累積地方文化知識、建立在地社會關係,以及面對自身的維生活動。

2018年11月08日  台東場:創造移居生活的經驗與課題 (會議記錄)

  • 人口流動緊繫著國家政策的趨使,但也造成地方歸屬感的問題。
  • 戶籍登記與實際居住情況不符,難以對應實際的設施需求。
  • 鄉鎮公所能否與地方合作,建置合適的協力措施,關係著創生政策的成效。
  • 未來的挑戰:如何形成地域型的經濟循環系統、創造在地共生連結?

2018年11月30日  苗栗場:尋找在地新動能  (會議記錄)

  • 地方性養成關係著對地方的理解,在地經營活動要能與地方農民形成緊密連結,才能帶動共同改變。
  • 地方創生過程必須重新思考地方元素的作用,並藉此維繫地方生活的韌性。
  • 文化與教育是建立年輕世代留鄉發展認同感與機會的兩大主軸,修補因發展建設所造成的失落感。
  • 個體的覺醒、有意識的行動,以及具有技巧的協助和培育策略,是創生不可或缺的一環。

2018年12月08日  桃園場:地方創生戰略工作坊 (會議記錄)

  • 基於地方特質而建立的內生型循環經濟活動,是維繫地方社會文化、認同感、發展多元創新活動的根基。
  • 地方社區發展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演化,除了團體外,對於有心的個人予以支持,也應獲得同等重視。
  • 地方學校可以與社區成為高度互補的合作夥伴,建構在地的「學習生態圈」,創造未來留鄉發展的契機。
  • 整合在地產業鏈成員,經營共同品牌,可以凝聚在地行動者並共創加值策略。

2018年12月14日  嘉義場:小鎮創生術-藝術、技術、累積術 (會議記錄)

  • 地方文化工作是互動的累積,探索資源串聯應用的可能性;而公部門須勇於任事,創造更多公私協力合作的關係。
  • 透過社區共同實作參與,一起了解成因和結果,是促成共同行動的基礎。
  • 在地文化創意需要培育和匯聚的平台,以引入與轉化對在地元素的應用潛力。
  • 地方創生的行動主體應回歸人民,累積公共參與的能量、以合作經濟解決在地需求。

新活動:臺日地方創生經驗觀察分享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