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加工學問大?品味製酒釀造工藝 in 臺北》

酒在人類文明佔有一席之地,由不同農作物作為原料,搭配不同產地與釀造方式,都會讓酒展現各種不同的風貌。臺灣早期實施 菸酒專賣制度,直到 2002 年加入 WTO 時才開放民間製酒,而後各地酒廠百花齊放,以不同風土條件製成多樣酒款。農會作為台灣農業重要推手,也積極成立 #農村酒莊,將國產農產品投入酒品製造,進一步昇華農產品的價值,許多酒莊推出的酒品也屢獲國際酒品大賽金質獎,證明臺灣製酒技術及品質已躍升世界級水準。

信義鄉農會 曾榮獲 德國烈酒評鑑(ISW)、 布魯塞爾世界烈酒競賽(CMB) 、 美國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SFWSC)等國際重要酒類評鑑大賽獲得 金質獎 肯定;公館鄉農會 也曾獲得布魯塞爾世界烈酒競賽(CMB)銀質講肯定。此次農村發展基金會特別邀請到信義鄉農會、公館鄉農會的釀酒師前來分享,在地農產特色與釀酒的經驗。更好康的是,他們帶來自家農會推出的產品,進行一場體驗臺灣風土的品酒會。

信義鄉以梅著名,每年都有不少觀光客前往觀賞梅花,而當地所產的梅子與其加工產品更是五花八門。 信義鄉農會成立 梅子夢工廠,推廣在地的文化、觀光和農產加工品。在 2002 年開放民間釀酒後, 他們取得了第一張民營釀酒執照,後續不斷推出優質產品,並結合多元行銷,與各產業合作,如 2008 年與魏德聖導演的電影「 海角七號」合作,一舉打響「 馬拉桑」的名號。

信義鄉農會的釀酒師林三隆提到,信義鄉在日據時代即有大規模種植梅子,當時主要用途為基礎醃漬,製成日本便當、飯糰內常見的鹹梅子。然而,隨著中國和東南亞的低價梅子產量上升,導致臺灣梅子滯銷。為解決過剩問題,農會著手成立加工廠進行產品開發。初期的梅子採收方式採用竿採,使用人工用竹竿將梅子敲落,但同時也會掉落許多枝葉,梅子外觀賣相並不佳。農會便透過矮化植株宣導,鼓勵農友轉為手採,提高商品價值。

林三隆介紹到,梅子的加工根據熟度與品種,適合加工成不同的產品,三月下旬採收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梅,與後續完全成熟的黃梅有著不同的特性。以品種而言,大青梅、二青梅 適合做脆梅,軟枝種殺青後果肉會變軟,適合加工成Q梅,胭脂種 因果核尖銳,直接食用可能造成消費者食用風險,多用於製酒。

信義鄉農會的梅酒使用不同品種的黃梅進行製作,依製造工法主要可分為浸泡再製酒、釀造酒和蒸餾酒。市面上較常見的梅酒通常為浸泡再製酒,而釀造酒經過發酵後,會創造出獨特的風味, 蒸餾酒經過發酵、蒸餾後,最後要經過桶裝熟成,使用不同材質的桶裝也會賦予他不同的特性。不鏽鋼酒桶密不透風,能夠保留新酒的風味,木桶可以給予酒液顏色與木質風味,陶甕則因為富含毛細孔,容易將刺激性的風味散發。

林三隆釀酒師此次帶來農會推出的5支不同酒品,分別為「 狂野」、「 長老說話」、「 梅花醉」、「 柔水」、「 馬拉桑」,帶領參加者品評,觀色、聞香、品嚐餘韻。林三隆還提醒與會民眾可以依照每支酒的特色,搭配不同種類的甜點、料理,更能突顯酒的風味。他強調,「酒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林三隆還帶來私房調酒秘方,將發酵乳、提神飲品加入梅酒中,別有一番風味。

來自公館鄉農會的釀酒師林秀滿則向大家介紹了公館鄉的紅寶石——「紅棗」。紅棗因為鮮果保存不易,市面上幾乎都是乾燥的產品。紅棗鮮果外型有點像檳榔,形狀小巧呈現橢圓形,外觀或青或黃又略帶紅暈色澤,嚐起來鬆脆中帶有果香與甜味。紅棗有百果之王之稱,營養豐富,也常被使用作為中藥材。公館鄉種植的紅棗品種是台灣雞心棗, 籽小、甜度酸味皆高。

公館鄉農會酒莊使用在地農產品製酒,並有「 穿龍24釀」品牌系列,春之代表-「 #桑韻醲」、夏之代表-「 棗紅顏」、秋之代表-「 紫舒暖」、冬之代表-「 芋醇香」,根據特性進行不同的加工,精釀出24節氣之富饒。

活動現場,林秀滿帶來紅棗的浸泡再製酒、蒸餾酒,除了冰飲,他介紹到,紅棗酒更適合溫飲。以隔水加熱,將酒的容器至於 90 度熱水約 2-5 分鐘,在酒體 45 度時最適合享用。經過加溫的紅棗酒更加溫潤順口,香氣與甜味也都更完整地散發出來。
這場辦在耶誕夜的品酒饗宴,也在暖心的熱紅棗酒陪伴下劃下了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