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農政探討

台中七喜華美社區廚房

分享人:廖佳倫 負責人

下載台中七喜華美社區廚房簡報檔

單位簡介

七喜華美社區廚房於 2016 年 2 月開幕, 是台灣第一個民間經營,以倡議剩食共食 為目的之實驗空間,希望以社會企業的理 念,阻止食物浪費,邀請消費者一同用「吃」 改變社會、減少資源浪費。

 市場醜蔬果變身美味佳餚,七喜廚房以共食終結剩食,,用肚皮拯 救世界

一開始,七喜廚房的設立是希望能夠發展出一套長期支持街友溫飽的系 統,讓甘苦人們能享用美味並兼顧營養,之後經營目標轉以社區為對象、 以推廣共享剩食為主,將市場的醜蔬果及格外品等無法販售但還可以吃 的食材加以利用,經過簡單整理、烹調後就成為餐桌上一道道美味佳餚, 以自由定價的方式與人分享。

這些所謂的「剩食」,許多蔬果賣相一點也不差,只是沒被帶走。七喜華 美社區廚房的工作人員和志工們,每天到市場收集菜販賣不完的蔬果, 整理分類後,交由志工烹煮為各式美味料理。每晚以自由定價的方式, 讓人人都能在這裡用自己負擔得起的價格來吃一頓飯。廚房外面的共享 平台也擺放著與鄰居分享、歡迎自取的醜蔬果;愛做菜的家庭煮婦和煮夫們,拿菜的同時,也一起討論食材怎麼煮並分享自家的料理心法,共 享平台成為社區朋友們聊天的臨時據點。

七喜廚房不同於一般餐廳的經營方式,在利己經營的同時,也希望能涵 納最大利他的新型概念與社會精神,讓食材不浪費、社區共好的想法, 透過每一天的收菜、烹煮與共餐中,慢慢扭轉大眾對於「剩餘」的刻板 印象,讓蔬果與人都找回自己的價值。

豐藝電子-蔬活合作社

分享人:黃玉琨 小姐

下載豐藝電子-蔬活合作社簡報檔

單位簡介

位於台北巿內湖上巿公司-豐藝電子成立已 30 多年,董事長陳澄芳先生 除用心經營本業外,亦志立推廣友善農業。除在宜蘭成立日和基金會外, 也由基金會輔導成立「蔬活合作社」,希望為友善農戶安全健康的優良產 出,尋找有效且持久的出口。

食農關懷從日常生活實踐開始做起

2010 年底,豐藝電子董事長陳澄芳先生為實踐樸門永續設計 (Permaculture)「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的核心精神,將過 去外包委辦的員工餐廳轉型,在將近 300 人的內湖辦公室成立蔬活合作 社,包含餵飽員工三餐的「蔬活餐廳」、採購乾貨、冷凍海鮮的「Kimi 小 舖」和每週兩次小農產地直送生鮮蔬果的「蔬活小市集」。其中「蔬活餐 廳」最重要的主食「米」,更長期與宜蘭內城的友善小農穩定契作,以此 來支持小農們持續採用生態友善耕作模式幫大家照顧土地。

目前,蔬活合作社除了供企業員工參與外,也將平台開放至週邊社區芳 鄰及學校,讓認同理念的社群夥伴能一起透過飲食、消費的選擇來支持 小農、照顧環境與自己,成為互惠共榮的友善社群。

蔬活合作社推廣理念及精神: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

  1. 替消費者進行食材把關,提供安全、健康的飲食,避免受到黑心
  2. 食品的長期危害。
  3. 使用友善食材,用食物喚醒民眾對土地的愛護,並了解農業對生活的重要性。

 支持友善農耕,推廣 CSA(社區支持型農業) 

  1. 透過「蔬活餐廳」,傳達友善農耕的理念,並認識生產者。
  2. 結合一群認同的消費者,相挺一群在地友善小農。

鼓勵吃當令、吃在地

  1. 因循節氣種植,不必額外施用農藥,蔬果自然能長得好。簡單調 味,健康美味。
  2. 不鼓勵食用進口食材(ex:牛肉),減少食物里程,節能減碳救地球。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分享人:黃俊誠 秘書長

下載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簡報檔

單位簡介

2012 年成立的水花園有機農夫 市集,是台北市規模最大的有機 農夫市集,期盼透過各式多元的 料理體驗課程,讓都市消費者重新認識飲食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

從多元體驗推廣食農共好信念,進一步開展綠色餐飲指南計畫

「若農夫市集沒有食農教育,也就和一般傳統市場無異」,因此水花園有 機農夫市集草創初期,除有機農產品的販售之外,協會更透過每週多元 化的農學堂手作料理教學活動加強民眾對有機觀念的理解,並透過參與 實作體驗將有機、當季作物、無添加等觀念進一步地融入消費者的生活 中。同時也讓農民的價值被大家看見,來到市集不再是冷冰冰的買賣關 係,而是閱讀更多生命故事的機會。

除了市集持續深耕外,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認為食農教育的推廣應擴及 更廣層面,因此 2018 年起,也開始開展「綠色餐飲指南」的計畫,連結 市集、餐廳、農村到城市,全面地推廣台灣綠色餐飲的文化,進一步從 餐飲層面來強化健康永續農食與消費者的連結。

此外,市集也進一步藉由倡議行動、綠色餐飲指南網站、綠色餐飲指南 專書、線下活動企劃、公關行銷等途徑,為消費者提供值得信賴的綠色餐飲情報。其多方開展的理念在於,若能協助綠色餐廳發展就能照顧到 更多的有機農夫,穩定地支持有機農夫保護這方土地、生產健康安心的 食材,創造共好的綠色循環。

弭平斷裂的策略思考:食農教育

分享人:陳玠廷 副研究員

下載 陳玠廷簡報檔

日本政府於 2005 年公佈了 「食育基本法」後,在文部省、農林水產省、全國農協與各地公私部門 的推動下,食育與食農教育一時成為日本各地的全民運動;在臺灣,食 農教育也在許多學界、實務界先進的引介下,應著近年來頻仍爆發的食 安議題,在臺灣形成浪潮。面對這股看似風起雲湧的食農教育熱潮,我 們所關心的,不僅是食農教育該怎麼做?或是如何在猶如盲人摸象的情 境下,拼湊出食農教育的全貌。從根本上來說,臺灣為什麼要推動食農 教育?是一味跟風,抑或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臺灣推動食農教育的目 的為何、欲往何處?

一、食農教育是立基於在地社會脈絡的行動策略

面對農業生產,我們強調「適地適種」;就消費而言,「吃當令、吃在地」 也是耳孰能詳的話語。而我認為討論食農教育,無法去脈絡化,也應建 立在我們所處社會的立地條件下去談。

二、「斷裂」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質

假使食安議題的頻繁出現,是促使臺灣社會重視食農教育的其中一個原 因,那麼我認為當代社會各式關係的斷裂(人與人、人與自然、城市與 鄉村、文化傳承…等),是導致食安事件出現時人心惶惶的重要因素。

三、食農教育是消弭斷裂的策略

在農業領域中,有幾句看似老派卻雋永、值得玩味的句子,像是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吾人日進三餐,誰云與農業無關)、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等,面對斷裂持續擴大的時代,如 何重新理解農業的社會價值、連結人與土地的關係,是食農教育應當著 力的重要環節。

四、食農教育是養成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工具

食農教育的教育目標並不是培養未來的農業後繼者,而是陶冶現代公民 的飲食素養(food literacy),寄盼透過對生產者、消費者乃至廣大社會大 眾的意識喚醒,完成農業結構調整的任務。

共好食代-食農教育推動交流會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但在長期追求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 大眾對於飲食、農業及相關的環境、土地、風土文化的關心與認識,卻 日益低落。近年來,為喚起民眾對農食系統的關注,有系統的教育推動 及政策介入已成為全球性風潮;許多國家及民間組織嘗試透過飲食與農 業教育,來強化民眾對食物的感知及切身感。盱衡各國食農教育的推動, 除強調培養國民健全身心的目的外,也藉此凝聚社群的向心力,進而回 應及解決農村發展停頓及強化本地農業支持等目標。

國內食農教育的推動,相當程度受到 2013 年一連串食安危機所帶 來的衝突與社會反思。國人除了感受到食安問題的嚴重性外,也意識到 個人的健康不僅與食物的選擇息息相關,更與農業環境、飲食消費的選 擇權脫離不了關係。

因此,透過民間組織的積極推動,台灣長期分流的 飲食教育與農事教育得以串連整合;同時,農委會、教育部等公部門及 地方政府也多所著力,研擬並投入相關的對應措施。此外,立法方面也 有所進展,目前已有三部由立法委員所提擬的食農教育法草案版本,待 行政院提送正式的院版草案後,即可繼續推進立法進度。

本分享會歡迎關心及投入食農教育推動的各界參與,除呈現國內蓬 勃多元的推動經驗外,也邀請相關利害關係人與會,共商未來食農教育 的落實與推動願景。

目的

  1. 展現國內推動食農教育的多元樣貌。
  2. 反思當前食農教育推展的現況。
  3. 共商未來食農教育的落實與推動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