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平斷裂的策略思考:食農教育

分享人:陳玠廷 副研究員

下載 陳玠廷簡報檔

日本政府於 2005 年公佈了 「食育基本法」後,在文部省、農林水產省、全國農協與各地公私部門 的推動下,食育與食農教育一時成為日本各地的全民運動;在臺灣,食 農教育也在許多學界、實務界先進的引介下,應著近年來頻仍爆發的食 安議題,在臺灣形成浪潮。面對這股看似風起雲湧的食農教育熱潮,我 們所關心的,不僅是食農教育該怎麼做?或是如何在猶如盲人摸象的情 境下,拼湊出食農教育的全貌。從根本上來說,臺灣為什麼要推動食農 教育?是一味跟風,抑或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臺灣推動食農教育的目 的為何、欲往何處?

一、食農教育是立基於在地社會脈絡的行動策略

面對農業生產,我們強調「適地適種」;就消費而言,「吃當令、吃在地」 也是耳孰能詳的話語。而我認為討論食農教育,無法去脈絡化,也應建 立在我們所處社會的立地條件下去談。

二、「斷裂」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質

假使食安議題的頻繁出現,是促使臺灣社會重視食農教育的其中一個原 因,那麼我認為當代社會各式關係的斷裂(人與人、人與自然、城市與 鄉村、文化傳承…等),是導致食安事件出現時人心惶惶的重要因素。

三、食農教育是消弭斷裂的策略

在農業領域中,有幾句看似老派卻雋永、值得玩味的句子,像是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吾人日進三餐,誰云與農業無關)、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等,面對斷裂持續擴大的時代,如 何重新理解農業的社會價值、連結人與土地的關係,是食農教育應當著 力的重要環節。

四、食農教育是養成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工具

食農教育的教育目標並不是培養未來的農業後繼者,而是陶冶現代公民 的飲食素養(food literacy),寄盼透過對生產者、消費者乃至廣大社會大 眾的意識喚醒,完成農業結構調整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