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食議題與食農教育哲思

分享人:蔡培慧 立法委員

下載蔡培慧委員簡報檔

食物是生命的根源,農業是生 命的基礎,食農教育旨在感念大地供給生命,領受道法自然的智慧,以 建立台灣社會承載關注消費倫理的素養,進而達到城鄉共好、提升糧食 自給率及永續農業發展目標。

食農教育連結農事耕作、飲食文化、傳統手工藝、環境科學等多元領域, 落實於操作層面則包含糧食與農作物的生產及其組成結構、飲食消費與 農耕的連結及其文化底蘊、烹飪技藝與飲食文化,經由農林漁牧生產與 消費的循環建構起生活與食農的連結,無形中也提升現代公民食農素養。

我認為食農教育肩負三項功能:

  1. 讓人們理解糧食與農作物生產過程,包括農耕文化、風土和時節相 關的生態、自然環境與水土資源的維護的重要性。
  2. 食與農的連結來自烹飪、食物保存與加工,這與地方社會文化及餐 飲消費模式息息相關,應搭建國人選擇健全與適當飲食的能力,例 如採買當季與在地農產品、建構全民基礎烹飪能力,進而享受農與 美味連結之生活方式。
  3. 農業生產、食材料理及相關製程產生之廢棄物等,應充分運用農業 再造及永續利用之經濟循環精神,以開創出新農業的價值。

因此,我在 2017 年提出的《食農教育法》草案強調五大重點:

  1.  食農是健康的食物、健全的身心,旨在道法自然智慧、感念大地供給生命,以建構豐富的文化、活力社會。
  2.  食物、農業及環境安全環環相扣,生產者與消費者應各司其職, 鼓勵適地適種、地產地消,共同為守護食物安全保障而努力。
  3.  食農教育的實踐強調「動手做」的體驗學習,包含參與農作生產 過程、加工與烹飪,體驗傳統農家永續運用自然資源的生活模式。
  4.  跨越年齡與族群的食農教育,具體展現在校園營養午餐、樂齡醫 學的統整、營養知識及食物選擇上。
  5.  食農教育不只是生產者或消費者的責任,應連結農夫、各級學校、 地方團體、企業社會責任、餐廳及農會等多元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