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導入農村創生交流會

地方創生第二支箭是科技導入。科技是促成發展、扭轉發展條件的關鍵動力。但如何讓科技結合農村的發展需求,需要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經驗,從中學習與調整。

科技要怎麼導入?科技導入可以做什麼事?科技導入有什麼值得參考的經驗案例?科技應用又該如何協助農村創生?

本次交流會邀請農業和農村科技應用的實務推動者,共同分享其經驗與見解,期能為農村科技應用帶來更多創新應用構想與行動。


 

議程
13:00~13:30 報 到
13:30~13:40 致 詞

13:40~15:30 科技應用提升在地經濟

  • 以數據分析提升農業效益/悠由數據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吳君孝
    農業大數據如何進行、應用的過程如何安排、農民如何以此提升效益?
  • 讓區塊鏈創造地方經濟循環/戀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劉湘國
    區塊鏈的特性可以如何協助地方發展?高雄與嘉義的推動經驗?對於地方導入區塊鏈之建議?
  • 為地方發電-推動台灣智慧綠能/台灣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總監 林冠年
    智慧綠能的特質?地方社區建置再生綠能的可能性與重要性?地方推動再生綠能的關鍵課題與推動經驗?

15:30~15:40 茶敘休息

15:40~17:10 科技應用改善農村生活

  • 翱翔天空的偏鄉物流/航見科技 執行長 張東琳
    應用無人機進行偏鄉物流運送有何值得注重的優勢?無人機在阿里山和大溪進行物流的測試經驗?
  • 以物聯網串起偏鄉的醫療合作網絡/健康聯網資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徐克宇
    偏鄉建置健康醫護的需求?如何結合物聯網設備與醫護體系,打造偏鄉的醫療照護合作網絡?

17:10~17:30 總結交流

一、數據分析提升農業效益   悠由數據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吳君孝

  • 農業是看天吃飯的產業,必須要配合天氣和環境變化進行機動調度。時機的掌握是產業效益的關鍵,如何掌握介入處理的時機,越早知道越能及時採取行動。我們在作的便是為客戶可進行風險分析的服務。
  • 科技跟產業的結合,必須在做中學、學中做,從中摸索資料應用的方式。目前的重心是放在資料計算上,計算越準確,對產地的幫助就越大。
  • 目前的業務包含熱帶水果種植和溫室蔬果的數據分析,但也逐步擴展到畜牧家禽產業,包括養雞和酪農等。但各類型的技術協助,思考模式很相近,都是從整個活動的行為流程來規劃數據採取的環節和項目,也就是把資料科學結合行為科學的分析。
  • 一開始是在宜蘭深溝村進行,想要解決巡田的問題,希望能夠透過自動化技術減少農民在巡田上所需的時間。但後來在與農民討論座談的過程中,猛然發現原來解決的方向錯了,因為不了解農民的工作模式和真正需求。後來會因此有所反思,思考這些模式到底是為了獲得技術開發的成就感,還是真正協助到農民。
  • 目前常見的模式是建立氣候偵測站、田間感測器,集結成資料庫,並運算出可以協助農民的數據分析。真正困難的關鍵在於如何讓「資料庫」能夠蒐集到足夠多的數據、如何轉化專家知識,以及如何進行田間紀錄。在核對農民的田間紀錄時,常常發現與實際的行為有時間差,也造成資料蒐集和數據分析應用上的弱點。為此,我們也常常辦活動來跟農民溝通。
  • 後來發現產業要的不是巡田,而是能否幫農民賺到錢,也就是如何協助農民掌握從種到收、銷貨質量等市場資訊情報,並對應回來作耕作調整。以鳳梨為例,從種到收要18個月,我們實際參與農民的耕作歷程三年,才完整收集到相關的資料。玉米則只要三個月的時間,相對比較容易。只是,玉米的資料分析應用目前還沒有商業化,純粹是從學術上證明可行性。但鳳梨的數據分析就可以協助外銷和農民重新評估合適的採收期。
  • 我的體悟是,當我們常在計算並找到警訊點,卻沒有辦法在執行端提供對應的防治解決方案時,反而只是造成產地農民的焦慮和不安,也無法產生實質效益。因此,很重的一環是後面的對策方案如何能夠隨之建構和接軌。為此,可能必須延展資料蒐集和數據分析的活動,找到後面還可以銜接的可能方案。
  • 農業分析時,常常落入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端的觀點,並且為了減少中間環節的利潤剝奪而要求小農要學會很多事情,像是行銷包裝、電商、物流等。但實際上,如何協助這些小農盡快掌握到資訊,建立資訊透明化的環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想創造的風景是,如果有一天,台灣的農業可以透過科技應用而帶來更好更高的價值,那應該會是何種景象?
  • 其他影響台灣農業的重要因素還包括氣候變遷和農地分散的問題。台灣氣候逐漸暖化已經有明確的溫度線往北移動的狀況,造成許多農作物種植的分布區域開始改變。而在農地方面,對比國外的完整大面積農地,台灣農地常常會看到分割細碎或有建築物聳立其中的狀況,也影響實際的耕作行為。所以,國外的數據和分析邏輯很難在台灣直接應用。這些都需要有解方。
  • 從產品銷售上來說,國內的內銷會遇到產量多寡不穩的狀況,也高度影響價格起伏。我自己的客戶則多是進行外銷,我們的想法是,如果能夠有穩定的外銷通路,可以有效調節國內的產量,但關鍵在於如何跟國外市場接洽,也回應到國內作物的品質和規格控管能力提昇問題。
  • 以香蕉外銷為例,碰到的狀況是台灣非常會種,但是在面對日本市場的訊息回饋是,希望台灣能夠提供比較小根的香蕉,可以比較符合日本的顧客消費偏好。而在菲律賓市場,則是面對當地香蕉的品味比較穩定,但台灣供貨的品味則會有落差,不容易適應。因此,我們就必須協助農民如何穩定供貨質量,可以符合國外採購商的需求。
  • 數據科技的角色就是在協助農民將專家經驗,轉化為可以預測和推理的耕作策略。因此,我們的工作有三:透過資料提升穩定生產、以科技降低規模化生產所需的成本,以及創造可預測的耕採和行銷物流時間與因應策略,包括包裝和船期的安排等。

 

二、讓區塊鏈創造地方經濟循環   戀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劉湘國

  • 資料的真實性確保,不只是資料串聯之間的問題,而是資料本身在呈現和提出的時候,是否就能夠確保其真實性。一個假資料放到資料串連上,即便過程的串接不可更改,但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可信的資料。因此,資料的原始真實性,是所有確保資料可信度工作的基礎。
  • 台灣各種標章之所以會引發可信度質疑,並不是資料傳遞過程的竄改問題,而是資料生產和提供時就有真實性的落差,因而產生操作風險。所以,要如何應用新科技防止操作風險,這是我們首先想要做的事情。
  • 在農產工作上,農產履歷的目標就是在作產品真實性,但是否有作到產品真實性以外的功能,就值得商榷。像是農產品產銷上所遇到的產品產地確認問題。例如先前高雄金鑽鳳梨量產過剩而價格崩跌時,有慈善團體認購,但卻沒有辦法確認供貨端所提供的是否真的是高雄的金鑽鳳梨。其他像是水果出口外銷的產地驗證,也會有類似的盲點,反而無助於產地的獲益提升。
  • 除了產品的真實性,我們也常常忽略「產量的合理性」問題。某一地的一季產量真的可以達到市場上所宣稱的這麼多該產地之產品嗎?會不會因為品牌效益而產生非產地產品魚目混珠的現象?因此,我們如何在銷售購買時也讓消費者知道產地產量的資訊,讓消費者可以評估其產地來源的真實性。
  • 我們在阿里山有三個合作茶農,從無人機開始進行經緯度量測、定期航拍、比對單位面積的茶枝產量。台灣過去十五年來,技術上升但是平均產量是減少30%,因為受到氣候異常的影響。因此,當市面上有這麼多宣稱是某個價位的阿里山茶時,我們就要仔細思考產地真實性是否可能。
  • 當我們能夠從一開始就評估與掌握合理的產量多寡時,就有可能為市場提供正確的市場銷售數據。這就可以引入產業監控來驗證真實性的系統,驗證產品的真實性與產量的合理性。我們如果觀察國內的一些農產品採購網站,有些在採購數量上是沒有設定上限的。如果是這樣,消費者可能要思考他所買到的東西是否真的來自其所宣稱的產地。而我們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幫消費者確定他所買到的產品,一定是來自於那個產地。這之間的落差就要從產量和市場分配邏輯來檢證。
  • 台灣茶產業的高端市場,很容易出現產品混淆充斥的現象。銷售者明知道不是特定地方的高山茶,但是為了提高銷售單價而聲稱是高價的高山茶,而消費者卻沒有對應的檢證資訊。我們現在要去做的是代替消費者滲入整個茶的製程,確保來源和合理的產量,以網站的方式來彙整和呈現所有資訊。
  • 我們現在也跟一些大學在討論,跟經過認證的茶園和茶農合作,由學生去協助進行小包裝的販售。以前的推廣多是從生產者、轉譯者的角度去推,我們現在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讓消費者可以掌握所有資訊,也因此能夠產生產品信任感,讓消費者願意因此付出合理價格,生產者也因此可以增加收益。生產者增加收益的一部分,就可以成為地方幣的供幣基礎,像是嘉義幣。
  • 區塊鏈貨幣有兩個重要特質,一是認證,一是發幣。這種發幣跟比特幣不一樣,不是波動幣,而是以支付為目的的數位貨幣。向嘉義幣的撥幣對象就是撥發給前來買阿里山茶的消費者,直接用銷售利潤來產生回饋,而未來只要是嘉義幣的合作商家,持有嘉義幣的消費者都可以使用嘉義幣支付和抵用。這個目的是希望能夠引入嘉義縣外的消費者到嘉義縣來消費,幫嘉義的消費客群增量。一開始的效果不會很快,但如果做得好,因此產生產品的信任與認同感,未來可以擴展效益,帶動嘉義的休閒農業。
  • 一開始我們會導入智能合約的概念,也就是農民給嘉義幣不是給回饋,而是給消費者未來可以以嘉義幣繼續回到嘉義消費的獎勵值。消費者如果真的回到嘉義消費,這個獎勵就會成立;但如果沒有,系統在一定期間就會收回其所擁有的嘉義幣,因此形成一個期約值的概念。

 

三、為地方發電-推動台灣智慧綠能  台灣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總監 林冠年

  • 如果想知道全球因為發電而產生的排碳量,可以到下列網址上觀察:
    https://www.electricitymap.org/?page=map&solar=false&remote=true&wind=false
  • 如果想知道台電的電力使用資訊,可以到下列網址上觀察: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6&cid=404&cchk=8ccc1918-8cae-4f40-a2d0-b43454f4f218
  • 從歐洲目前使用綠能的多元來源可以看出,綠能的開發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方有什麼就用什麼。所以,我們認為綠能要回到地方才能獲得最大的發揮,這是我們目前在協助籌籌組「市民電廠」或「鄉民電廠」最大的原因。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完全複製其他國家、區域的發電形式。
  • 我認為核能終究會淘汰,現在值得考慮的是怎麼把火力燃煤的比例降低,用更多就地取材的綠能來加以取代。台灣雖小,但是對於電力的看法也是高度歧異的,大家對於核能的觀感也有很大的差異。
  • 以「陽光伏特家」為例,其所提出的民間參與綠能電廠投資模式,已經引發許多跨國資本的投資,尋求從台灣躉價補給的制度中獲得投資利潤,但也同時證明綠能具有投資效益。此外,這種透過設置綠能電廠換取投資效益的方式,也提供許多掮客仲介農地、不良耕作地,或建築屋頂來興蓋綠能換取售電收益的市場,卻也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引發許多爭議。
  • 花蓮太巴塱教堂先前曾提出屋頂漏水需要修繕,卻又苦於缺乏資金。因此在與團隊討論後,朝向以搭蓋太陽能版的方式,兼顧遮陽和從發電中取得修繕資金的效益。
  • 我們需要回到從解決生活問題、創造新的生活系統與價值、生活方式的角度來進行。例如愛心街賣車的形式,如果能夠進一步結合綠能和智慧裝置,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就有機會讓街賣車的接觸客群和行銷策略更加豐富,提高其附加價值。
  • 綠能的應用,不能只局限於能源議題的思考,而是要看能源如何與不同的新生活裝置相互結合,以及如何以此改善社會生活、帶來新價值。因此,要創造出低碳的生活方式,就必須重新看待地方資源,思考有哪些資源可以透過就地取材的方式加以利用。
  •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案例顯示,地方要邁入綠能設施並不難,台灣有多廠商已經陸續發展出非常成熟的技術和模組,地方只要有意願,其實很快就可以接軌上。而除了太陽能外,各種物質如何經過適當的處理轉換為能源,像是把可可果的油脂萃取為燃料再用來加熱烘焙可可果而創造循環經濟等方式,都是未來地方社區在邁入綠能領域時,可以多加思考的策略。
  • 英國的一個水力發電合作社案例顯示,透過社區集資所形成的水力發電系統,也會改變社區居民看待周遭環境資源的方式,並且為了更有效利用資源而產生更積極的資源維護行為。像是為了提升水力發電效益,社區居民會自主地去清理河川中的淤積和垃圾,從而帶動環境維護工作,也增加社區居民之間的社會連帶和共同活動。
  • 德國的牛糞生質能供暖合作社的案例,是以各農場的牛糞來產生沼氣熱能,再透過熱水管線供應各種設施提供熱能,以此解決在地的生活問題。這些相關活動也讓合作社重新創造出地方的多元合作網絡,甚至為了融資問題而與地方的信用合作社產生更緊密的互動合作關係。

 

四、翱翔天空的偏鄉物流   航見科技 執行長 張東琳

  • 無人機可以定義成「飛行機器人」,進行遠空代理任務,提供在現地為原本無法達到的場域進行服務。過去六年多來,我們在開發的是無人機的商業應用,之前接觸過很多想要我們透過無人機進行遠端偵測拍攝的工作,這彰顯了飛行的價值,也讓我們思考無人機可以對接什麼應用場域和價值。與飛行相關,「安全」就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過去在各個專案和專利中,都很強調如何讓飛行更安全。
  • 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從原本只看到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轉變為從整個UAS(Unmanned Aerial System)來規劃,從前端在現地的航空器飛行,到後端的資料整合與轉化,展現出更多具有可參考性的資料價值。
  • 無人機可以深入偏鄉的場域,將無人機結合醫療、照護、救難、遞送等等,我們以此發展出一套共享的模式,希望以此帶動破壞式的創新。在很多單位都會遇到想要建置一台無人機,但交貨完後業主單位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價值在於後面整個操作系統的規劃和實際運作。
  • 先前我們曾經跟水保單位合作,以無人機去調查水源地的水質。在我們原本的設定中非常簡單,就是起飛之後到達A、B、C、D等不同的地點去監測水質,並透過監測設備回傳數據。但是,光是起飛這件事,據說花了一周的時間,寫了很多報告才能夠獲准飛行。
  • 因為飛行是屬於航空,需要考慮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檢和除錯工作,所以很需要建置一個系統性的模組,幫助不同的單位來應用無人機、共享航線的價值。什麼技術可以支持上述的破壞式創新和共享價值實現呢?關鍵便在於如何進行遠端控制,並考慮不同的機種附載可以對應場域的需求。
  • 2018年9月,我們遠赴舊金山發表,從台灣控制在舊金山的無人機,並且完成起飛、自動巡航、定點降落等任務。這個方式是顯示出如何充分掌握無人載具的控制模式,並且結合資安措施來確保操作的安全度。
  • 另一個影響無人機飛行的問題,就是能否提供簡易的介面來操作。當操作介面過於複雜時,就會減少操作的效益,以及降低業主的使用意願。只是,在實際的操作上,飛行當時的天氣狀況、網路穩定度等,都會高度影響操作的控制掌握度,否則可能就會變成「放鴿子」,等不到無人機回來。因此,為了讓無人機可以具備商業應用價值,必須要全程的各種變數都能夠有對應的掌控策略。
  • 從應用價值端的架構來看,最頂端的是急難救助應用,國外的緊急應用價格大約在10,000~15,000美金左右。然後是延伸利用的資源和工程探勘與環境資源偵測,價格大約落在1,000~1,500美金左右。而在基礎應用上則是比較穩定的物流遞送和農業資材噴灑,價格大概在100美金左右。在商業模式規劃上,也可以透過這種定價策略來規劃對應服務內容和服務供給模式。
  • 在救難案例方面,今年四月我們與交通部合作,在阿里山區10公里直線距離的範圍,成功遞送蛇毒血清到地方山區的衛生室。這些血清每經過一段時間就要交換更新,以此確保血清的效力。但是遞送的路程非常遠,如果能改以無人機遞送,就能夠提高易達性。在這個案例中,因為涉及管轄權的單位不少,我們也針對每個單位的管轄範圍提供對應的權限,讓各單位可以適時監控與掌握無人機的飛行狀態和任務執行進展。
  • 我們現在在構思與討論的是5G的場域如何與無人機的垂直起降相結合。無人機在航行時可以非常穩定,但問題是在起飛和降落,尤其是降落時的安全性和機身穩定性操作。因此,為了讓場域可以結合5G的情境需求,可以採用多顆攝影機來監測,確保起降過程中能夠有更完整的視覺辨識和修正,形成更安全的起降環境。
  • 在郵務和物流案例上,則是讓我們反省如何引導技術使用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往往我們在原先的需求評估上,跟我們到場域時所遇到的實際需求,會有很大的落差。以郵政遞送為例,原本以為關鍵在於大型貨物的運送成本,但後來實際訪談才發現,比較常遇到的是一定要配送各種文件,像是帳單、指定配送文宣品等,這類的輕便小型郵遞物,不得不送卻每次配送都是耗費相對較高的配送人力成本。所以,在這類偏鄉所需要的,就不是能夠吊掛乘載高負重的大型無人機,而是輕便小型容易操作的無人機,能夠協助他們進行常態飛行配送。
  • 在偏鄉物流遞送上,目前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準備這樣的飛行遞送所耗費成本,是否真的比目前的一般物流配送成本更低?但是在評估成本時,我們必須一併納入隱藏成本,才能夠反映出實際成本。一般物流系統並不是只有配送車和司機,還包括支持配送的站點設置和營運、包裝分貨等工作。如果對應到無人機的隱藏成本,包括起降操作、耗材等,估算下來每次的飛行成本可以控制在新台幣200-250左右,這是我們目前的成果,後續還有提升改善空間,或是找出更多的飛行價值,讓這樣的航線營運能夠建立合適的商業營運模式。
  • 例如在左鎮,因為當地已有致力於無人機推廣和科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顯著地景特色的觀光資源,因此就與當地一起思考如何結合無人機航線來將地方風景結合不同的呈現方式,提高觀光價值。另外則是與當地的農特產品結合,像芒果田資材噴灑等,為當地建構出符合當地需求與條件的無人機應用方式。

 

五、以物聯網串起偏鄉的醫療合作網絡   健康聯網資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 徐克宇

  • 從分布密度來看,扣除大型醫院不算,台灣所有的診所有1萬家,而台灣便利商店則是有1.1萬家,也就是每一家便利商店的周遭,平均分布著2家診所。這顯示出台灣的醫療網密度非常高。但同時,台灣也有250個「無醫村」,在直徑10公里的範圍內沒有醫生可以提供診療服務。而在偏鄉和原民部落中,例如司馬庫斯,當地的秀巒衛生室只有年輕且剛畢業的醫生派駐,往往要走非常遠的距離才能去看診。
  • 在台灣的醫療法規中,藥劑師必須親自對購藥者說明用藥方法,因此並不是用物流或黑貓配送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如何克服此一規定。這個配送用藥的問題,也是目前在推動偏鄉遠距醫療網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日本在2009年修改遠距醫療法,就是處理此一問題,而台灣的法令就還在尾隨其後。日本重新定義了「醫師親自問診」的「親自」行為,讓視訊溝通也成為「親自」行為的一種模式。
  • 物聯網的價值是創造智慧應用,其核心是以遠距的Online to Offline運作模式來改善部落和偏鄉的就醫困境,以此縮小城鄉的醫療差距。結合這種模式,可以讓原本需要頻繁到都市看醫生的行程,改成部分親自前往,部分線上看診的方式,就可以節省原本必須花費的交通往返和到院等待的各種成本。如果是對本來就行動不便的族群來說,不難想像這樣的模式能夠帶來多大的效益。
  • 從國際醫療的發展來看,在2000年通過遠距醫療法後,可以由保險支付相關費用。在2016 年有65%的企業提供員工遠距看病福利,2017年更有61%的醫療院所採用遠距醫療。因此,哈佛大學附屬醫院 利用遠距診療譲病人平均住院數由4天減少為2天。
  • 而在日本,1997年通過遠距醫療法後,2000年開始就可以由健保給付相關費用。其中針對特殊條件,包括位於離島或是偏遠地區的居民,在有緊急性的情況下,或是病情穩定的慢性疾病患者,以及無法接受面對面治療的患者等,都可開放遠距離醫療,現在更擴大到部份病症在都會區的診斷和送藥。
  • 在台灣,平均住院病患的住院天數是8天,這也是造成台灣醫院雖多但常常一床難求的原因。如果能夠我們能夠將占床率從8天降為4天,意味著有兩倍的人可以使用病床,有需要時可以取得住院病床就不再那麼困難。
  • 目前在台灣允許遠距醫療的偏遠地區範圍,包括:居住在偏遠地區或離島的國民 (原有16縣市53個鄉鎮,再放寬約40個偏鄉地區),以及在急迫情形需立即接受醫療處置之特殊狀況:重大災區,在海外差旅的國民。
  • 在原鄉地區,平均每萬人的醫生數是89位,而全國的平均是19.42位,原鄉地區的平均醫生數只有全國的三分之一,護理人員也是,因此要就醫是非常困難的。而根據衛福部的調查,原鄉地區最常見的疾病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以及腦血管疾病,而且其發生率較全國平均值高 50%-200%。因為平常看診不容易,所以常常是小病忍成大病,大病變急病。所以,如果能夠在小病階段就能夠提供合適的診療,協助其回復健康,就會減少對於急病時的龐大醫療資源需求。
  • 從潛在的醫療市場來看,台灣的醫療水準是亞太第一、全球第三。台灣的治療費是北美地區的十分之一。如果能夠讓台灣的醫療接觸更國際化的市場,以及回應台灣在地的無醫村問題,這是我們做為健康聯盟和社會企業所想要達成的社會貢獻。
  • 但我們先要重新省視醫療的概念。醫療不只是侷限於「診斷後拿藥」的做法,還需要去思考促進健康、疾病預防、特殊保護、早期診療,和復健等工作,這些醫療工作大多不需要用藥。我們可以用此來改變對於偏鄉醫療需求的認知,超越一定要有具體疾病和用藥需求的服務範圍認知。
  • 另一種情況是,在國外的台胞面對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狀,例如感冒發燒流鼻水等,這些病狀都已經有非常多的成藥可以對應,不需要經過醫生開立處方簽。如果能夠透過遠距視訊的診斷諮詢,告訴對方可以購買含有什麼成分、多少劑量的成藥,這樣可以大幅降低人在國外不知去哪看醫生時的焦慮,同時也能夠讓自己做到預防。這也是我們的品牌為什麼較「醫生馬上看、馬上看醫生」,要讓大家知道,當已經出現微幅病徵時,就應該要及早看醫生,並且透過線上視訊的模式獲得適當且及時的看診管道。
  • 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建置一個系統,讓大家從「下山看醫生好困難」變成「點點手機就能問醫生」,減少大家對於看醫生很麻煩的認知。尤其現在很多偏鄉長者還不太會用手機,所以需要再有一個層次的轉換。目前我們的模式是結合原鄉的文化健康站,以及偏鄉的衛生所或社區照護據點來進行。因為這些據點已經都有非常穩定的網路,而且也有很好的影像設備和照護原,很合適作為遠距診療時的空間。
  • 目前我們也結合原本就已經在進行偏鄉巡迴醫療看診的醫院,共同推動這樣的遠距診療活動。偏鄉巡迴醫療的時間不多,常常很半年才會去一次。有了據點之後,每周都可以由醫院的醫生進行遠端的診療詢問服務,而不用被巡迴醫療所需的人力和交通成本所限。但目前也在規劃未來可以結合物聯網的設備,像是健康手環、健康存摺,或是結合個人身分辨識的專屬資料庫和健康診察設備,讓照服人員幫來做健康檢查的居民作紀錄,為地方居民建立起長期專屬的個人健康資料,讓醫生可以進行持續性的掌握和追蹤監管。
  • 另外,我們目前也結合企業作智慧量測設備的捐贈,包括眼底鏡、血糖計、尿酸/膽固醇、血壓計、耳溫槍、多功能體重計等等。這些進行遠距醫療據點有了這些設備,就更能承擔起偏鄉智慧照護的功能。
  • 整體來說,遠距智慧照護的效益包括:以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為主功能提升偏鄉醫療照護、整合IOT及AI,達成及早發現病徵和精確轉診就醫、解決缺少專科醫師資源的問題、避免延誤就醫造成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就醫成本,以及可以整合縣政府老人健檢的服務。我們希望未來是能夠建立起「以病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和醫療服務」,透過智慧設備和資訊流通,形成智慧健康照護的合作網絡。
  • 八大電視遠距醫療專題:

遠距醫療障礙 專業科別難做診斷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fdWG1kwao&feature=youtu.be

受限網路品質 偏鄉通訊看診艱難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k29b_p6v4&t=1s

改善城鄉差距?檢視遠距醫療成效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CetuLJUOw

支援海外.山難 保險投入遠距醫療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3O05CIAgZc&feature=youtu.be

無人機快速投藥 無醫村救命關鍵 八大民生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OVp5CAd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