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思源食農繪本 電子書上線囉
分別以彰化八堡圳、嘉南大圳以及花蓮吉安圳為主題,與兒童繪本專家合作,製作「飲水思源-食農繪本」系列繪本,藉由平易近人的圖文方式,讓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可以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認識這些水圳以及延伸的文化,繪本中包含以跑水節為出發點,帶出彰化八堡圳的人文、歷史,用前往烏山頭水庫參觀的小花一家人為視角,逐步介紹嘉南大圳的過往與現在,最後則是用小安前往外婆家為主軸,介紹花蓮的吉安圳、吉安四寶,以及衍生的食農教育,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與插畫傳達農田水利文化,與食農教育,讓大家增加對於水圳的認識,水圳的古往今來、帶動的農作物收成,以及傳承下來的人文、習俗,都能透過繪本增進對於這些農田水利文化的知識。
電子書下載:
《水果加工學問大?品味製酒釀造工藝 in 臺北》
酒在人類文明佔有一席之地,由不同農作物作為原料,搭配不同產地與釀造方式,都會讓酒展現各種不同的風貌。臺灣早期實施 菸酒專賣制度,直到 2002 年加入 WTO 時才開放民間製酒,而後各地酒廠百花齊放,以不同風土條件製成多樣酒款。農會作為台灣農業重要推手,也積極成立 #農村酒莊,將國產農產品投入酒品製造,進一步昇華農產品的價值,許多酒莊推出的酒品也屢獲國際酒品大賽金質獎,證明臺灣製酒技術及品質已躍升世界級水準。
信義鄉農會 曾榮獲 德國烈酒評鑑(ISW)、 布魯塞爾世界烈酒競賽(CMB) 、 美國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SFWSC)等國際重要酒類評鑑大賽獲得 金質獎 肯定;公館鄉農會 也曾獲得布魯塞爾世界烈酒競賽(CMB)銀質講肯定。此次農村發展基金會特別邀請到信義鄉農會、公館鄉農會的釀酒師前來分享,在地農產特色與釀酒的經驗。更好康的是,他們帶來自家農會推出的產品,進行一場體驗臺灣風土的品酒會。
信義鄉以梅著名,每年都有不少觀光客前往觀賞梅花,而當地所產的梅子與其加工產品更是五花八門。 信義鄉農會成立 梅子夢工廠,推廣在地的文化、觀光和農產加工品。在 2002 年開放民間釀酒後, 他們取得了第一張民營釀酒執照,後續不斷推出優質產品,並結合多元行銷,與各產業合作,如 2008 年與魏德聖導演的電影「 海角七號」合作,一舉打響「 馬拉桑」的名號。
信義鄉農會的釀酒師林三隆提到,信義鄉在日據時代即有大規模種植梅子,當時主要用途為基礎醃漬,製成日本便當、飯糰內常見的鹹梅子。然而,隨著中國和東南亞的低價梅子產量上升,導致臺灣梅子滯銷。為解決過剩問題,農會著手成立加工廠進行產品開發。初期的梅子採收方式採用竿採,使用人工用竹竿將梅子敲落,但同時也會掉落許多枝葉,梅子外觀賣相並不佳。農會便透過矮化植株宣導,鼓勵農友轉為手採,提高商品價值。
林三隆介紹到,梅子的加工根據熟度與品種,適合加工成不同的產品,三月下旬採收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梅,與後續完全成熟的黃梅有著不同的特性。以品種而言,大青梅、二青梅 適合做脆梅,軟枝種殺青後果肉會變軟,適合加工成Q梅,胭脂種 因果核尖銳,直接食用可能造成消費者食用風險,多用於製酒。
信義鄉農會的梅酒使用不同品種的黃梅進行製作,依製造工法主要可分為浸泡再製酒、釀造酒和蒸餾酒。市面上較常見的梅酒通常為浸泡再製酒,而釀造酒經過發酵後,會創造出獨特的風味, 蒸餾酒經過發酵、蒸餾後,最後要經過桶裝熟成,使用不同材質的桶裝也會賦予他不同的特性。不鏽鋼酒桶密不透風,能夠保留新酒的風味,木桶可以給予酒液顏色與木質風味,陶甕則因為富含毛細孔,容易將刺激性的風味散發。
林三隆釀酒師此次帶來農會推出的5支不同酒品,分別為「 狂野」、「 長老說話」、「 梅花醉」、「 柔水」、「 馬拉桑」,帶領參加者品評,觀色、聞香、品嚐餘韻。林三隆還提醒與會民眾可以依照每支酒的特色,搭配不同種類的甜點、料理,更能突顯酒的風味。他強調,「酒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林三隆還帶來私房調酒秘方,將發酵乳、提神飲品加入梅酒中,別有一番風味。
來自公館鄉農會的釀酒師林秀滿則向大家介紹了公館鄉的紅寶石——「紅棗」。紅棗因為鮮果保存不易,市面上幾乎都是乾燥的產品。紅棗鮮果外型有點像檳榔,形狀小巧呈現橢圓形,外觀或青或黃又略帶紅暈色澤,嚐起來鬆脆中帶有果香與甜味。紅棗有百果之王之稱,營養豐富,也常被使用作為中藥材。公館鄉種植的紅棗品種是台灣雞心棗, 籽小、甜度酸味皆高。
公館鄉農會酒莊使用在地農產品製酒,並有「 穿龍24釀」品牌系列,春之代表-「 #桑韻醲」、夏之代表-「 棗紅顏」、秋之代表-「 紫舒暖」、冬之代表-「 芋醇香」,根據特性進行不同的加工,精釀出24節氣之富饒。
活動現場,林秀滿帶來紅棗的浸泡再製酒、蒸餾酒,除了冰飲,他介紹到,紅棗酒更適合溫飲。以隔水加熱,將酒的容器至於 90 度熱水約 2-5 分鐘,在酒體 45 度時最適合享用。經過加溫的紅棗酒更加溫潤順口,香氣與甜味也都更完整地散發出來。
這場辦在耶誕夜的品酒饗宴,也在暖心的熱紅棗酒陪伴下劃下了完美的句點。
《水果加工學問大?香蕉探索研究會 in 臺北》
提起香蕉,可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如高雄、屏東等重要產區,但你知道嗎?在臺灣香蕉外銷鼎盛期,出產自 南投集集 的香蕉也具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曾是日治時期天皇指定的御用貢品!為了讓消費者更瞭解香蕉的鮮果與加工應用,農村發展基金會特別邀請「#集元果觀光工廠」行銷經理黃稚淋來分享近年推動香蕉加工行銷的經驗。
黃稚淋表示自己身為蕉農第五代,家族自1939年開始在集集栽種香蕉,父親經營「集集鎮蔬果運銷合作社」,至今扎根已近百年。集集為丘陵地形,排水良好,日夜溫差又大,讓香蕉的熟成期得以拉長,一般平地蕉生長期約為8至10個月,集集的 山蕉 則需13至16個月,有更多時間吸收養分,造就集集山蕉Q彈的口感和香濃甜味。
為了推廣山蕉、解決滯銷難題,以及傳承地方的文化歷史,2012年黃稚淋返鄉後,挽起衣袖成立「集集山蕉歷史文化館」與「集元果觀光工廠」,在鮮果外銷生意外,推出香蕉加工商品,也嘗試將消費者帶入產地,嘗試拓展多元業務。
黃稚淋進一步表示,香蕉有許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一般認為是過熟的長斑點的香蕉,其實富含對身體有益的 抗氧化物質凝集素 (Lectin);而青香蕉富含 抗性澱粉,可以抵抗小腸中的酶分解,有助穩定血糖、血脂,促進腸道健康。
細數集元果現有加工產品,除了市面上比較常見的黃香蕉加工品,如「千蕉糖」、「蕉心巧克力」、「山蕉牛軋糖」、「山蕉捲捲酥」外,還積極開發青香蕉產品,如作法類似洋芋片的「蕉叔薯」、「青蕉麵」等 ,頗受消費者好評。產品設計更曾獲得紅點、G-Mark等國內外設計大獎獎項肯定。
除此之外,果實可用於加工外,香蕉從花、蕉皮到莖全株都能利用,香蕉花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可以入菜。將香蕉皮磨成粉,在烘培時替代部分麵粉,可以讓口感更濕潤好吃;香蕉皮也含有膳食纖維、蛋白質、色氨酸等多種營養元素,其中色氨酸能幫助身體產生血清素,有助於調節心情、穩定情緒、減少失眠和憂鬱,可能印證了「#失戀要吃香蕉皮」的說法!至於從 香蕉假莖抽絲 加工製成的 香蕉絲 十分堅韌,可以用作編織,是一種獨特的傳統工藝。
「集元果觀光工廠」與「集集鎮蔬果運銷合作社」一路走來,便是期待能透過環境教育、食農教育、手作DIY振興香蕉產業,串起地方、環境的共榮,黃稚淋也相信只要越來越多人願意一同用「吃」改變產業現況,當觀念廣泛傳播出去之後,#香蕉滯銷 的問題便能隨之改善。
活動尾聲,黃稚淋也帶領民眾體驗 香蕉纖維手抄紙 DIY,將香蕉纖維和再生紙漿混合後,填入造紙的模具中,搖晃均勻、壓平後,將水分吸乾,取出紙片後經曬乾後,即可得到獨一無二的香蕉手抄紙!
《農產加⼯「⾏銷」學問⼤?跨領域行銷工作坊in 台北》
隨著Covid-19疫情疫情趨緩,市場也逐漸恢復生機,但疫情的種種限制也促使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產生改變,行銷不再只是單純推廣商品,對於單打獨鬥的農民來說會更具挑戰。因此農村發展基金會特地舉辦「跨領域行銷工作坊」,希望邀請不同領域的講師們,來分享他們在行銷農產加工品第一線的參與經驗。
農村發展基金會 董事長蔡復進便提到,環境變遷為農業⽣產帶來挑戰,消費市場更是⽇新⽉異,農產加⼯能夠延續農產品的⽣命⼒,也是為商品加值的好⽅法。⽽除了⽣產出優秀的產品之外,如何建立品牌、⾏銷被消費者接受,不只需要創新的策略,也需要優秀前輩的經驗傳承。
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副主任陳玠廷進一步拿出農產加⼯⾏銷進⾏趨勢分析,他提到,在談⾏銷之前,⾸先要認識消費者是誰、他們關⼼的主題是什麼。數據顯⽰,近年永續消費⾏為進入公眾視野,消費者其實比想像中更願意為所⽀持的理念做出消費選擇,然⽽他們在意的是所多付出的錢是否對他們在乎的價值有實質效益。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品牌可以更好地去擬定⾏銷策略,做出市場區隔以及更精準地設定客群。
擁有連鎖量販、友善商店、超商、餐廳等不同通路的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 ,商品主打在地連結,使⽤100%在地⼩農栽種的⼤⾖。⽲乃川發展經理陳⽟書表⽰,從⽲乃川品牌建立初始,思考如何為 國產黃豆 找到消費者,⼀路堅持友善台灣⼟地、與社區共好、永續等價值,從⼀開始合作的⼩農不到10位,成長到超過30位,除了⼯廠製程透明化,提供在地社區友善就業環境,更是持續推廣食農教育課程,透過教育帶動未來消費的發展,才能成功打入不同通路。
曾在農訓協會 服務數十載的台灣⼤學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王志⽂,特地整理分析了台灣各地農會的亮點商品,強調品牌⾏銷應該找出⾃⼰的獨特定位,才不會陷入紅海市場的價格競爭,⽽是創造出⾃⼰的藍海市場。
電通⾏銷 是台灣目前市占率最高的行銷傳播集團,電通動能副合夥⼈翁偉智就表⽰,現在是價值⾏銷的時代,除了思考要怎麼賣,更要思考消費者為什麼想買。他分享多個⾏銷案例,分析策略與背後的時機。
工作坊的最後,翁偉智也帶領與會夥伴進⾏實際的⾏銷構思練習,從「挑戰」、「對象」、「產品特性」、「價格」、「銷售渠道」、「宣傳⽅式」等多個⾯向為品牌打造合適的⾏銷策略。此次活動參與學員來自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各地農會、食品加工業者,翁偉智提到,比起單打獨鬥,也許未來能夠集結眾力,跨領域拉抬的方式來擴大市場能見度,才更有機會讓各地的農產加工在市場上走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