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計畫、報告與出版品

110年度業務計畫  

110年度之業務計畫規劃,除延續性計畫外,亦分別就當前重要政策主題進行研究與交流、支援國內農村發展需求、開發農村發展的知識與方法等面向,籌劃年度重點工作項目。未來亦期望能以此工作架構,持續累積本基金會在國內外農村發展領域的國際連結和在地串連能量。以下分就「國際交流、國內農村協力、農村知識與方法」等三大面向,進一步說明110年度之各項工作計畫。

  • 計畫面向說明:
  • 國際交流:本年度將與「馬來西亞青年農民合作社」共同推動雙邊交流計畫,以「協助培養農業產業人才,促進農業技術合作及鞏固農業外交情誼」為主要目標。
  • 國內農村協力:包括強化小農加工能力而持續開設六級產業工作坊、與農友合作實作林下經濟和農業資材的循環經濟體系,以及持續支持農夫市集營運並協助其提升品牌化經營能力等活動。
  • 農村知識與方法:包括持續透過編輯臺灣農村發展觀察年報形式針對臺灣農村發展情形建立案例分析和農村發展資料庫。

 

  • 擬辦理計畫
面向 計畫名稱 辦理單位 重點內容說明
國際交流 馬來西亞青年農民合作社交流計畫 自辦計畫 本年度與「馬來西亞青年農民合作社」共同推動雙邊交流計畫,以「協助培養農業產業人才,促進農業技術合作及鞏固農業外交情誼」為主要目標,建立雙方民間農業技術人才庫平臺,延攬各界農業技術專家與人才,協助前往指導。此外,並以本基金會名義申請參與「永續農村發展亞洲農民協會」(AFA),逐漸建立與累積本基金會參與東南亞農業與農村網絡行動的角色與能量。
國內農村協力 小農加工輔導計畫(第二年) 自辦計畫 延續109年的年度工作成果,持續開設六級產業工作坊,輔導小農理解加工法規、建立良好的衛生安全觀念,並落實到自家的加工環節。擬與苗栗公館鄉的Me棗居自然農園合作,嘗試建立區域農產聯合加工室,並籌建共學社群,共享生產場域、加工設備、加工技術與行銷平臺,嘗試透過農產加工帶動地域產業的活絡。
林下經濟與農業資材循環經濟實作計畫(第二年) 自辦計畫 與本基金會先前合作的農友,結合在地農業發展和農業六級化工作,共同針對林下經濟和農業資材的循環利用構思可發展方向,並透過農業資材的循環利用,逐步擴展與農業創新活動結合。營運方式將以引入專業技術和經營諮詢顧問,協助在地農友設計林下經濟或農業資材循環利用的營運模式。
彎腰農夫市集輔導計畫(第二年) 自辦計畫 延續109年度計畫,在商業經營之外增加食育相關活動,以此強化彎腰農夫市集品牌經營、擴展設攤農友輔導數,以及提升對都市消費者的社群經營能力。
農村知識與方法 臺灣農村發展觀察年報(第二年) 自辦計畫 延續109年度編制「臺灣農村發展觀察年報」工作成果,持續深化臺灣農村發展相關數據資料整理、重要政策說明,以及關鍵案例分析等工作,期以能持續累積對臺灣農村發展情況與案例方法的掌握,並促成更多心繫臺灣農村發展的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共同擴展對臺灣農村發展的理解與探索。
109年度業務計畫   成果報告PDF檔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以「農村和農業」為核心,積極連結各方,致力於打造新農村發展的知識與支援平臺。長期期能藉此一同為臺灣農村發展、實現農業多功能價值、振興農鄉主體性等目標貢獻心力。為落實前述使命與工作目標,本基金會除開展自辦主題計畫外,亦尋求以合辦方式執行重要議題計畫,期以強化本基金會在國內農村發展領域的角色與網絡合作能量。

當前我國農村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包括全球溫室效應帶來氣候劇變、國內外農業市場改變衝擊農業生產結構、農村發展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地方失能、人口外流的多重潛在危機。如何協助國內各地農村應用「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等各項政策資源、陪伴在地鄉鎮社區共同克服在地發展困境、找到可行的永續發展策略,當為本基金會首要任務。

109年度之業務計畫規劃,除延續性計畫外,亦分別就當前重要政策主題進行研究與交流、支援國內農村發展需求、開發農村發展的知識與方法等面向,籌劃年度重點工作項目。未來亦期望能以此工作架構,持續累積本基金會在國內外農村發展領域的國際連結和在地串連能量。以下分就「政策研究與國際交流、支援國內農村發展需求、農村發展知識與方法」等三大面向,進一步說明109年度之各項工作計畫。

  • 計畫面向說明
  1. 政策研究與國際交流:本年度將以當前農委會所重視的「氣候變遷與調適」為主題,針對國內農村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所面對的關鍵課題,進行國內外案例經驗研究與交流活動。
  2. 支援國內農村發展需求:包括具有新創實驗概念的農村復育實驗計畫、延續農村再生轉型和地方創生政策的鄉鎮創生陪伴計畫,以及持續支持農夫市集營運並協助其提升商業自立能力等活動。
  3. 農村發展的知識與方法:包括探討小農六級化之可能方法,以及透過年報形式針對臺灣農村發展情形建立觀察資料庫。
  • 擬辦理計畫
面向 計畫名稱 辦理單位 重點內容說明
政策研究與國際交流 氣候變遷下的農村發展調適策略:國際案例研究和交流 自辦計畫 針對在氣候變遷衝擊下,農村所面對的關鍵課題和對應策略,蒐集與研究國內外的政策與案例資料,成為後續協助國內農村因應氣候變遷之挑戰的基礎。
支援國內農村發展需求 農村復育實驗計畫 合辦計畫 針對在農村再生計畫操作模式之外,嘗試結合在地青年能量,以社會照護和產業創造為主軸,共同發展新興的農村復育模式。
鄉鎮創生陪伴計畫 自辦計畫 延續今年協助各鄉鎮進行地方創生的陪伴模式,持續與其他有創生需求之鄉鎮合作,協助其研提創生計畫。
以農夫市集創造城鄉共好 合辦計畫 延續彎腰市集支持計畫,但著重於提升其商業自立、深化品牌行銷和擴展社會效益的能力。
農村發展的知識與方法 小農六級產業化推展計畫 自辦計畫 針對農產加工、農產商業行銷、農產服務等,拜訪與蒐集案例經驗,舉辦交流會進行系統性的分享,並透過經驗和技術層次的掌握,協助小農提升商業化能力。以及將相關資料公開傳播成為可分享的應用教材。
臺灣農村發展觀察年報 自辦計畫 為長期掌握臺灣農村發展變遷,嘗試以年報形式,針對臺灣農村發展的各項統計資料、政策走向、特色農村發展經驗模式等,進行年度彙整發表工作。
108年度業務計畫  成果報告PDF檔

時值國內農業結構改變、勞動力調整、農村社會功能轉型之際,農村發展基金會以「農」為中心,致力於打造新農業知識與支援之平台;並積極連結各方,一同為台灣鄉村發展、農業多功能價值之開展,及振興農鄉主體性等目標,貢獻心力。

108年度之各項計畫執行,除延續性計畫外,也朝向由基金會規劃主題,開展自辦計畫並尋找合作組織之方式進行,藉以強化基金會在國內鄉村發展轉型階段之投入及參與。

以下就「農村人力、城鄉連結、政策研究與國際交流、農識推廣」等四個面向,據以開展108年度之各項工作計畫。

  • 計畫面向說明
  1. 農村人力:培力高職農校學生及新住民等農業生力軍,增進友善農業及多元營農之知能及興趣。
  2. 城鄉連結:促進城-鄉、食-農間之連結,強化以地方及農民為主體之交流互動。
  3. 政策研究與國際交流:支持及參與重要農業議題之政策研究及國際交流與合作計畫。
  4. 農識推廣:擇定重要之農業主題,編撰技術手冊或專書,進行知識之轉譯與傳播。
  • 擬辦理計畫
面向 計畫名稱 辦理單位 重點內容說明
農村人力 媒合高職農校學生農企業見習與就業計畫(第三年) 財團法人豐年社 在前兩年之計畫基礎下,除持續三所核心高職農校之輔導陪伴外,也將發揮媒合及資源平台的角色,將目前已建立之74家策略聯盟資源(43家農業上中下游企業、13家農場、4家農會、5家農業法人機構、7家農政/農研機構、2家大學)分享給非核心之高職農校及大學,媒合其合作,擴大計畫效益。
新住民,新農業-屏東新住民友善農業學習計畫(第二年) 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 新住民是農鄉農業勞動力之重要補充。本計畫除延續前一年度友善農耕之田間管理及農產品加工學習外,新年度計畫執行單位也將著手打造南洋香料植物園區,提供國中小學進行教學使用。此外,並將進一步協助高樹鄉新住民農友進行農產品包裝及開發共同的蕃茄盒裝,突顯新住民農友之能見度。
城鄉連結 促進食與農交流-農村體驗活動操作模式建立與推廣計畫(第三年) 台灣農文化與實踐協作社 在前兩年計畫所進行之深度培力基礎上進行廣度上的拓展。重點工作包括:優化農業體驗活動分類與分級評估標準,發展「農’s Day」之品牌概念、於網絡平台擴大推廣「農’s Day」概念與影響力,同時協助已具有農事體驗活動辦理基礎之地區發展其農事體驗手冊,作為推廣與成果之展現。
農夫市集與食農教育推廣計畫 合辦計畫

 

面對網路電商及實體有機店舖蓬勃發展,消費者取得友善小農農產品管道更多元便捷的情況下,農夫市集如何善用其累積之社會資源與網絡,在綠色飲食及食農教育的推廣上發揮更積極的角色,是食農教育立法之際,本計畫希冀連結有意願之農夫市集共同合作之方向。初步將以推廣綠色餐飲指南及食農教育種籽師資培訓為重點工作。
政策研究與

國際交流

鄉村創生策略需求研究及在地實踐計畫 合辦計畫 結合「地方創生」與「農村再生」之政策推動需求,進行「鄉村創生之策略需求」研究,以分析當前我國鄉村發展困境之類型與需求為初期研究目標,同時支持具有潛力之地區團體進行在地化實踐,創造地域生活及產業能夠發展的策略。希冀藉由此研究與實踐之成果,助益後續鄉村創生政策的調整與推行。
鄉村發展座談及國際交流計畫 合辦計畫 擇定重要農業議題,透過持續、滾動的座談形式,累積論述及政策建議,並作為後續國際交流的基礎。108年度擬以六都為對象,針對都會區尺度的鄉村發展議題擴大辦理交流座談會;同時,也將與電子媒體合作鄉村發展專題之採訪撰稿,累積此一主題之國際案例及在地實踐之深度報導。
農識推廣 來自土地的經驗,友善農業知識彙整(第二年)

 

自辦計畫 面對氣候變遷、天氣變化加劇的未來,靠天吃飯的農業如何借重傳統經驗知識,及善用適切科技(如區域微氣候的監控及分析等)來提昇農業韌性,是本年度計畫希冀彙編的主題。
107年度業務計畫   成果報告PDF檔
依據基金會設立宗旨,為協助國內外地區農村與農業發展,107年度業務架構將以農民之需求為主體,透過四個工作面向之推動,及所支持之延伸計畫,累積成果所得,逐步成為新農業知識與支援之平臺。

一、計畫面向說明

  1. 技術整合:支持現地之研究與實踐,據以建立操作手冊、方法準則,及參考案例,提供營農之多元資源。
  2. 農村人力:培力農業之生力軍-高職農校學生及新住民婦女,增進友善農業及多元營農之知能及興趣。
  3. 城鄉連結:發展城鄉與食農間之交流及對話,尊重地方與農民為主體,重建消費與生產之直接連結。
  4. 國際交流:擇定重要農業議題,透過持續、滾動之座談形式,累積論述及政策建議,並作為後續國際交流之基礎。

二、擬辦理計畫

面向 計畫名稱 重點內容說明
技術整合 自己的菌自己養,自己的土地自己救(第二年:從生質能到自然農法) 將共消化後含有豬糞與竹粉混合物的沼液和沼渣,與現地分離及萃取出的優勢微生物菌群進行混合,製成生物性肥料,作為植物栽培介質或肥料添加劑之用,長期有助於修復土壤。
來自土地的經驗,臺灣友善農法彙整 彙整臺灣民間累積之適地農法,及友善農耕的實務經驗及所得,並編撰成書,提供農友耕作參考。
農產品簡易加工與食品衛生安全準則 透過工作坊實做練習、及技術手冊的編撰,增進農友及小型加工業者之農產品加工、食品衛生安全及相關法規之知能。
農村人力 媒合高職農校學生農企業見習與就業計畫(第二年) 擴展第一年度之經驗,建立海事水學校及上下游產業鍊策略聯盟,幫助學生瞭解農業上下游產業脈絡及多元發展的機會,對從農有更寬廣與務實的認知。
屏東新住民婦女友善農耕培力計畫 回應新住民婦女已成為農鄉重要農務勞動力來源的現實。培力其友善農耕之田間管理、農產品加工、行銷等知能,提昇其營農能力與收入。除幫助於自我實現外,長期將有助於農村發展及社會功能穩定。
城鄉連結 促進食與農交流-農村體驗旅行推動及專管中心建置計畫(第二年) 舉辦工作坊及經營農家體驗活動網站,培養更多友善小農規劃及辦裡農業體驗活動之能力,擴大第一年的試行效益。
國際交流 農業座談及國際交流計畫 擇定重要農業議題,透過持續、滾動的座談形式,累積論述及政策建議,並作為後續國際交流的基礎。

 

2018年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議題交流會DM集
2019年1月20日   臺灣土雞論壇DM
2019年1月20日   臺灣土雞論壇手冊
2019年1月20  臺灣土雞論壇摘要及討論紀錄
出版品-《共好食代:全方位食農教育行動
106年度新辦業務計畫
105~106跨年度業務計畫    下載PDF檔

一、加強東南亞國家農業交流因應氣候變遷高產值經濟作物設施栽培技術訓練班

設施栽培是藉由建築設計,並利用裝置設備來控制栽培環境,達到溫度控制、防止雨水沖刷、昆蟲之侵入危害、提供作物遮蔭,改善作物之生長條件及生產管理方式,藉以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穩定生產等目的。為因應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因子之影響,今後各國皆必需朝本土化、效率化與經濟化之方向發展。

為瞭解東南亞國家發展動態及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之需求,由本基金會與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合作辦理「因應氣候變遷高產值經濟作物設施栽培技術訓練班」,期能透過應邀之日本、韓國、和台灣專家及講師授予最新實用設施栽培技術給亞太地區各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讓學員將所學帶回應用成為在地栽培技術,推廣給在地農民,一方面蒐整分享亞太地區各國之資訊,另一方面可藉此機會展現台灣研發之相關自動化設施栽培所需資材,間接促進台製優良資材的推廣及外銷。

二、推廣在地農特產品推廣花蓮地區原鄉農產品及農產區深度體驗小旅行

為配合政府近年積極輔導花蓮及宜蘭地區原鄉振興農產業,研發相關符合部落需求之農業生產技術,從結合在地特色及傳統文化出發,鼓勵部落轉型有機及友善環境之生產方式,截止目前為止共建立20多個輔導點,其中包括港口、奇美、崙山等亮點部落,成功發展出野菜、稻米、雜糧、中草藥等各項一、二級產品。

為建立市場區隔,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有必要將在地原鄉特色元素融入產品,透過地產地消的方式推廣給消費者,讓消費者認同原鄉部落及其產品,進而支持購買及發揮口碑行銷之效益。以確保農友收益及維護農業生態環境,進而鼓勵更多部落青年回鄉經營。

本計畫由基金會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合作辦理,計畫重點工作為辦理原鄉部落特色農業旅遊資源盤點、體驗及解說活動設計與遊程規劃、舉辦數場次小旅行活動、收集與分析消費者意見回饋等工作,以建立可操作之原鄉部落農業體驗旅遊行程,推動原鄉部落地產地消及產業六級化。其預期效益包括:

1.帶領消費者進行產地餐桌的探索之旅,讓其能更加支持、了解在地與友善環境所傳達的理念,進而支持購買地產地消之農特產品,另一方面,農友參與學習相關接待活動,建立發展三級產業之信心,並參考消費者意見回饋調整活動內容,開發出地產地消農業體驗活動之可行模式,後續可持續推廣給其他農場參考運用。

2.挖掘部落農業旅遊亮點資源,發揮在地傳統文化及農業生態維護之價值,區隔一般商業旅遊行程,讓消費者認同部落農業及文化。透過消費者之口碑行銷及媒體曝光,引起更多消費者之興趣,帶動原鄉部落農特產品消費及深度旅遊之風潮,增加農友收益及活絡在地經濟。

三、建立園藝治療用植被模型及考察美國園藝治療產業發展

臺灣休閒農業產值近三年呈現上升遲緩現象,且休閒農場的環境、體驗活動、創意料理皆達一定水平,卻無法差異化,致使消費力減緩,亟需探尋新休閒概念為產發展導入新機。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於89年開始發展園藝治療,針對術後復建、精神病患、老年癡呆設計課程,以刺激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五感,緩解焦慮情緒,促進注意力集中或轉移注意力,放鬆肌肉或協助肌肉復健,結果顯示成效良好,惟對於一般消費者釋放壓力並無研究。目前全球化導致之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緊張、焦慮、憂傷、沮喪等徵狀,102年統計國人約200萬人有憂鬱症狀。

因此,本基金會105年起與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執行本計畫,擬建立園藝治療用植被草毯模型,以強化園藝治療中心觸覺活動之不足,並考察美國園藝治療與療癒花園等產業發展趨勢,作為我國休閒農場導入園藝與療癒花園之先期研究。篩選適合臺灣平地之優質園藝治療植被種類一種以上,並完成利用栽培模式、管理與評價。

四、協助國內農(漁)村再生、農(漁)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推廣「拾參村」故事題村包裝設計

日月潭紅茶遠近馳名,市場上品牌名稱以阿薩姆紅茶著名,因此整合魚池鄉十三個村的紅茶產區命名『拾叁村』為共同品牌,並於104325日依合作社法成立『保證責任南投縣魚池鄉紅茶生產合作社』,目前是全台大葉種紅茶生產基地。「拾參村紅茶生產合作社」係由南投縣魚池鄉魚池村、新城村、大雁村、五城村、共和村、東光村、大林村、武登村、日月村、頭社村、中明村、東池村、水社村等共十三個村組成。本基金會為協助「拾參村」建立自有品牌在地化,提升產業價值,105年起補助拾參村紅茶生產合作社辦理「拾參村」故事題材包裝設計計畫,期能透過創新包裝主題強化產品特性,以加深消費者印象,讓消費者在通路上之選購有區別度。

五、台灣電子商務發展概念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有鑑於電子商務發展訊速,本研究首先希冀透過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的探索,透過主要經營模式的研究,回顧台灣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其次,針對臺灣目前主要電子商務網站的經營模式進行研析,探討重要電子商務平台目前所提供的各項服務。第三,針對台灣目前重要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的經營模式進行研究,了解其經營策略並分析其優缺點。最後,提出農產品電子商務為來可能的發展策略,以做為有關單位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廣與政策建議上的參考。

本基金會委託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李仁耀教授執行本計畫,預期達成以下效益:1.瞭解台灣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歷程,與其重要的經營模式。2.探討目前臺灣主要電子商務平台的發展現況,並分析其經營模式。3.探討目前臺灣重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的發展現況,並分析其經營模式。4.提出農產品電子商務為來可能的發展策略。

六、協助頭社社區休閒產業發展

南投縣魚池鄉頭社盆地海拔600餘公尺氣候溫和涼爽,盆地原本是一處淺湖,歷經數千年的水草生長與淤積交互作用,盆地有一大片面積達50公頃、深達數十公尺的泥炭土濕地,因沼澤環境有機物難以分解,而形成泥炭土盆地。世界各地都有泥炭的蹤跡,其中蘊含量最多的地方是歐洲的荷蘭、愛爾蘭、蘇格蘭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美的加拿大、美國密西根州還有佛羅里達州的大沼澤區,除了佛州大沼澤外,幾乎所有的泥炭區(大約佔總面積的80%)都位於高緯度地區,而世界上有約60%的濕地地區都是泥炭蘊藏區。這些土地被大量開採,環境遭到破壞。早期在頭社盆地用力踩踏或跳動,附近的地都會跟著抖動,所以又有「曼波田」之稱。九二一地震之後盆地大幅下陷,遇大雨即易淹水因而大部分處於休耕狀態,泥炭土表層也因缺乏灌溉而結成硬殼,站在上面還可以明顯感受地面晃動的感覺,在有湧泉持續供應水分的地方則不但未結成硬殼,還因泥炭土浮在水上並長滿水草而變成水床般的特殊地貌。近年來,部分青年回鄉務農,希望以此特殊環境發展農業六級產業,將頭社盆地永續農業、泥炭地質、自然生態、耆老智慧整合,落實生產、生活、生態;惟活盆地體驗區及金銀花園區是盆地最重要體驗區之入口泥濘,常以木板墊在地或水溝上方便遊客跨越,卻經常發生遊客滑倒或扭傷腳踝事件,為型塑友善體驗環境,以及傳承老祖宗的偏方與智慧-老菜脯產業,鼓勵高齡者引導年輕人一起為農村發展貢獻心力,活化農村。

本基金會補助南投縣日月潭頭社活盆地休閒農業區促進會執行本計畫,期望藉園區周圍環境改善以彰顯活盆地守寓教於樂之遊憩體驗知識價值,改善建立老菜脯加工標準作業,由保留傳統老滋味中傳承農村文化,繼而活化農村,改善農村生活。

七、辦理國內外農業研討會暨交流及協助農產品外銷

為促進國際農產業專業人才交流,提升雙邊對於農產業環境與商情之認識,以增進未來合作契機。目前政府積極規劃並推動「新南向政策」,即將開啟東南亞貿易往來的新契機,如何與各國開啟合作模式,期能透過產官學界或同異業深入探討,彼此互訪交流及舉辦研討會,使參加人員從中找出新的合作模式,發掘新的商業交易模式,掌握雙方農貿契機及新商機。

本基金會補助與中國生產力中心辦理本計畫,預定辦理3團次國際交流參訪及研討活動。活動規劃內容:預計以東協、南亞及國際市場之農產業環境及農產品市場為研討交流主題。參訪交流活動議程將視雙方需求規劃。重要工作項目:1.國內參訪及研討活動規劃。2.與會者邀約及活動辦理。預期效益:運用現有資源,拓展雙邊經貿往來。產業資訊交流,建立合作新模式。接軌國際脈動,創造寰宇領導新地位。

八、農產品推廣計畫

本基金會補助高雄區農改場執行本計畫,為宣導及展示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及推廣成果,加速重要研發成果展示發表會。預定展示近年來的重要研發成果,諸如農藝作物[水稻、大豆(毛豆)、紅豆等]、園藝作物[棗、蓮霧、番石榴、芒果、木瓜、甜瓜(洋香瓜)、南瓜、絲瓜、茄子、小胡瓜、火鶴、薑花、蘭花(屬接雜交種)等、小型農機具(自動化果實去籽機、紅豆自動播種機)以及微生物農藥與肥料等新開發之品種或新技術,創造與業者技轉之媒合機會,進一步推廣供產業利用,提昇整體收益。

近年來國內外經貿局勢快速變遷,就國際情勢來看,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消費能力大幅提升,再加上其積極參與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擴大市場優勢,內需市場商機龐大,已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亮點。有鑒於此,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並已擬定政策綱領及推動計畫;以及透過建立廣泛的協商和對話機制,形塑和新南向國家的合作共識,並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和分歧,逐步累積互信,進而推展臺灣農業研發成果,布局新南向國家的農企業發展策略。

九、漁業人物誌專書編印計畫

臺灣是一個海洋國家,漁業一直與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近來隨著國際趨勢與政經環境的丕變,產業發展受到嚴峻的考驗,但漁業在經濟、社會及生態面的價值,是永遠無法取代的。漁業不僅是我國農業中的重要產業,而且還帶動了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它所形成的經濟體系,對國家的貢獻甚鉅。回顧臺灣漁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在漁民與政府胼手胝足的努力打拼下,開創出驕傲的漁業成果,惟漁民及漁政單位辛勤從事生產及產業發展,漁業史料及記錄難以留存,並且前人耆老消逝後史料更加不易蒐集編撰,期望透過本計畫將前人資料數位保存,編輯紀錄成冊,詳實呈現臺灣漁業發展演變與成就,為臺灣漁業留下歷史見證。

本基金會與委託養魚世界出版社辦理本計畫,預計達成以下目標:

1.邀請漁業專家學者研選台灣漁業貢獻前輩,依照漁業類別及人物貢獻程度,編設書籍目錄及所需蒐集書籍素材目標,做漁業人物誌依據。

2.擬定邀稿名單,蒐集資料及採訪相關人士,計畫於本年編撰30位前人「漁業人物誌」文稿。

3.將年度採訪歷史資料蒐集整理,編印漁業人物誌專書500本。

十、協助辦理亞太水族聯盟年會及水族展

為提昇台灣觀賞魚產業,協助台灣在國際上成為亞太水族營運中心的地位。本基金會與亞太水族聯盟(Asia–Pacific Ornamental Fish UnionAOFU)合作辦理本計畫。

亞太水族聯盟係於2001年由我國主導成立之國際性組織,會員國共有九國,秘書處設於台灣。透過聯盟秘書處的即時資訊交換機制,及每年定期召開年會,經由議題研討、舉辦互訪、座談、培訓、商品展覽等相關活動,有助於亞太地區觀賞魚產業之持續發展與擴張,並可促進組織之創新、推廣與技術之交流與應用。尤其對於協助國內傳統養殖漁業轉型為精緻漁業,將台灣觀賞魚推向國際舞台,更具有實質效果。

透過辦理亞太水族聯盟年會,增加我國參與國際事務運作的空間,增進國際友誼及促使觀賞魚產業發展區域合作,提昇台灣觀賞魚產業在國際的代表性地位。

十一、促進兩岸農業交流

本基金會持續推動兩岸農業交流,協助安排農政人員之互訪並蒐集中國大陸之農業經濟、政策、法規制度等資訊,依據兩岸發展現況及我國農業發展之需要,繼續推動雙方之交流,並邀請學者專家考察中國大陸農業發展現況及舉辦或參加兩岸農業研討會,實際瞭解中國大陸農業相關政策措施與研發成果,提供我農政單位及農業界之參考。

十二、加強兩岸動植物防檢疫疫情資訊交換及協助防檢疫專家互訪交流

禽流感病毒疫情在國際上持續受到廣泛關注。全球氣候變遷趨勢下,各方預測人類未來感染禽流感而導致全球流行之機會大增,各國政府皆嚴陣以待;亞洲是發生禽流感疫情最主要地區,尤其是中國之疫情最為嚴重,並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兩岸三通之後人民交流更為頻繁,為確保臺灣人禽安全及有效掌控疫情,本基金會與中國農業部所屬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一直保持密切連繫,即時收集中國農業部所發佈之禽流感及口蹄疫等疫情資訊,並迅速轉送我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參考,據以適時採取因應措施。截至1056月底止本基金會獲得中國大陸之疫情資訊共298次。106年度將持續推動此項工作。

105年度業務計畫  下載PDF檔  

一、加強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之農業交流-協助中印半島國家建立柑桔黃龍病與病毒病害防治體系及其教育研究人才培育。

二、促進國際農村產業及農業科技發展交流。

(一)與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合作辦理「果類蔬菜嫁接研習會」。

(二)協助辦理「國際養蜂工作者協會聯合會2016年原生蜜蜂研討會」。

三、協助國內農(漁)村再生、農(漁)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推廣。

(一)基隆市八斗子漁村青年洄游計畫。

(二)推動「幸福花園生態村示範區」計畫。

四、水源區有機茶產業推動-坪林及石碇茶區低化學性資材投入管理模式推展計畫。

五、推廣在地農特產品。

(一)推廣花蓮地區原鄉農產品及農產區深度體驗小旅行。

(二)芋頭產品之推廣與行銷。

六、促進兩岸農業交流。

七、加強兩岸動植物防檢疫疫情資訊交換及協助防檢疫專家互訪交流。

105年度業務計畫報告

104年度業務計畫  下載PDF檔

一、加強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之農業交流。

(一)協助中印半島國家建立柑桔黃龍病與病毒病害防治體系及其教育研究人才培育。

(二)拓展東南亞熱帶果樹種苗市場之技術研發策略規劃。

二、辦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村發展: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

三、辦理「國際觀賞魚裁判制度之建立」。

四、辦理「國產玉米加工產品研發利用」。

五、協助國內農(漁)村再生、農(漁)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推廣。

(一)基隆市八斗子漁村社區再生計畫。

(二)幸福花園生態村示範區計畫。

六、在地低碳環境農業推廣。

(一)社群支持型農業在花蓮好事集的實踐:消費者組織、攤位改善與小舖實驗計畫。

(二)水源區有機茶產業推動:石碇茶區友善環境管理模式推展計畫。

七、我國農業預算與農業發展之研究。

八、促進兩岸農業交流。

九、加強兩岸動植物防檢疫疫情資訊交流。

103年度業務計畫  下載PDF檔

一、加強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之農業交流-協助中印半島國家建立柑桔黃龍病與病毒病害防治體系及其教育研究人才培育。

二、促進國際農村及農業科技發展交流-協助辦理「養豬科技國際論壇暨豬繁殖前瞻科技研討會」。

三、提升國內糧食自給與農產品多樣化前瞻研究。

(一)生態價值服務應用在有機農場影響效益評估之研究。

(二)雜糧在地產銷發展之研究-國產玉米加工產品研發利用。

四、辦理國內農(漁)村再生、農(漁)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推廣計畫,提升國內農(漁)村發展。

(一)輔導基隆市八斗子漁村社區再生計畫。

(二)打造幸福社區-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蓪草文化教育計畫。

五、在地低碳環境農業推廣-社群支持型農業研究:參與式保障體系(PGS)在花蓮好事集的實踐。

六、我國農業預算與農業發展之研究。

七、促進兩岸農業交流。

中國大陸農業資訊

「中國大陸農業資訊」原名「大陸農業資訊」是為讓國人對於中國農業發展多所了解而刊出,其提供中國農情資訊及農業相關政策與法規。2009年6月有立法委員質疑本會公布的「中國大陸農業資訊」簡直就是中國農業政策的傳聲筒,因而予以下架。惟,再觀所刊載資訊,可知其內容係摘自中國及國內外出版的報章雜誌,有其可參考價值,並無農委會與農村發展基金會的意見或立場表述,遂於2017年2月重新公布於網站。